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,提出的第一个词是爱国。我们每一个人🎺,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,但是“爱国”究竟体现为哪些方面、该怎样去做才是爱国,却往往让人说不清楚👨👦🔎。如果具体谈到爱父母、爱朋友🌴,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践行🧙♀️,而那些宏大的词汇,比如说热爱祖国👩🏿⚕️、热爱人民,就使人失去了清晰的目标感🧑🏻🌾,心中的这份爱,缺少着一个为之负责的具体对象。
每个人都有拳拳爱国之情🥑,但一腔热情该用到何处?其实对祖国的热爱,从有形到无形,可以分为三个层面。
(一)疆土之爱
首先,“爱国”体现为对一国疆土的热爱。国土构成民族家园,疆域是国家存在的基础⤵️💭,维护领土权益必然是一国公民爱国的最直接反应。所以在历史上💇🏼♂️𓀔,历代政府都重视边防,历朝志士都为国从戎👰🏽,历数爱国主义的诗歌也几乎都是为国土而呐喊的作品。
清代顾炎武说“保天下者🧗🏿♀️,匹夫之贱💁♀️,与有责焉耳矣”👨🍳,这句话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句“国家兴亡🥺,匹夫有责”的出处🧙♀️。虽然这句话成型得很晚🙋🏿♀️,但是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全民爱国情怀却很早就形成了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诗经》里,一首《无衣》就坚定地表达出了上下一心、共御外敌的精神。
如果说爱国就从爱脚下的国土开始,那么亡国就从丢掉疆域的寸土开始🤾🏿♂️,千里之堤溃于蚁穴🛠,往往一块砖瓦的丧失,就是大厦将倾👲🏻🚣🏽、土崩瓦解的前奏。因此✌🏻,爱国之心首先就根植在本土的大地上🚠,寸土必争🐋👩🏿🚒,因为我们,守土有责。
(二)人民之爱
疆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疆域🫐,疆土是供养国民生存的土地,因此🔴,比土地更重要的,是这地上的人👩🦽➡️,是组成一个国家的广大人民。对民族团结的维护👇🏽、对人民生存的爱护🏖,才是爱国的更重要体现。《诗经》中说“邦畿千里🚐,惟民所止”,一城一池👕、一山一地,都是人民的居住地。
所以《孟子》会斩钉截铁地说🐚:“天时不如地利🥋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民心之和睦👩、民力之团结,是比地缘优势更重要的保家卫国的因素。而《孙子兵法》也说🧑🏻🔬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这里说的“上下同欲”,并不仅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,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。拥有这样的民族力量🙌🏻,就拥有了制胜之道🔐。
我们的祖国👟🧝🏻,用五千年的血泪交融才把56个儿女组成的大家庭👩🏻🦳,培养成今天的家齐国治🤦🏽♀️。俗话说“兄弟齐心😤,其利断金”🙄📽,而“兄弟阋于墙”、“祸起萧墙之内”,便是从内部瓦解、外敌不攻自破的开始🧑🏼⚖️。
正如《荀子》中所说:“民齐者强,民不齐者弱👝。”人民齐心协力就强大🤵🏻♀️,人民不齐心就弱小。所以🏂,对民众的共同爱护、和平守护🧙🏻♂️🧑🏻🏫,是历代政府的治国之要;而每个国民的爱国之情,就体现为与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胞之情📓。
因此🏃😺,爱护同胞手足,守护民族团结,就是爱护国家安定,就是守护家园兴旺。
(三)文化之爱
中华民族有着三道万里长城👫🏼,这三重意义上的长城🗡,共同护卫着我们国家的久存😒:
第一道,是那座实体的、肉眼可见的、由一块块青砖砌成的万里长城,它在中国古代守护着疆土的完整;第二道🖐🏿,是由中华民族血肉之躯筑成的万里长城,每当我们国家到了危难时刻,这道长城就凸显出来⛰,众志成城,民族之魂守卫着家国和人民闯过灾难🏄🏼、自强不息;第三道万里长城,就是由方块字累积而成的、由中国文化构建出的不朽长城,这道文化长城,虽无形却无处不在,虽古老却历久弥新,守护着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中断。
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、诞生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、诞生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🙅♂️,都曾拥有辉煌的古文明🔰,然而却在历史进程里逐渐式微而中绝,与之相比,只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,从未倒塌。
朝代会变迁👍🏿、历史会发展、时代会前行☂️、制度会改变,但是在潮起潮落中始终不断流的文化,才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、生生不息的根本保障🫷🏻,也是一个国家独具特色、屹立世界的精魂所在🤾🏻♂️🚵🏿。倘若抛弃了自身的文化,人人都是亡国之徒,丧失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,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✬。
陆游曾有一句诗说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🛍️🤙🏻,忧国就是爱国👨🏼🦱,爱我们的疆土完整、爱我们的民族团结🐖、爱我们的文化精神,这既是公民责任👶🏿,更是历史担当。守土有责🫲🏻,守住家国的土,守住人民的心♖,守住民族的魂。